浏览人次:
22632
求学纪事
求学纪事
李 前总统 登辉博士小档案
|
|
职位
|
中华民国前总统
|
顺序
|
第7任继任、8—9任中华民国总统
|
任职时段
|
1988年1月13日——2000年5月19日
|
前任
|
|
后任
|
|
出生时间
|
|
出生地点
|
台北县三芝乡
|
夫人:
|
|
任职时政党职务:
|
中国国民党党主席
|
李登辉(罗马拼音:Lee Teng-hui,1923年1月15日--),皇民化运动期间曾改名为岩里政男,祖籍福建永定县,曾任中华民国总统(1989年--2000年)。他是中华民国自1947年行宪以来,首位由公民直选选出的总统。 |
早年求学历程
李登辉于1923年1月15日在台湾北部当时的台北州淡水郡三芝庄(今台北县三芝乡)埔坪村的「源兴居」出生。李登辉为次子;上有年长他两岁的哥哥李登钦(岩里武则),在日治时期被调至菲律宾,并在当地战死;此外,他还有一个弟弟叫李炳男,从事贸易工作 (若林正丈 1998,42;林衡哲 2001,436)。
李登辉生长在一个小康之家,有机会接受完整的教育。因为父亲李金龙任职警察,职务调动频繁,因此李登辉也跟随父亲不断地搬家和转学。从六岁到十二岁之间,他唸过四所学校,先后在汐止公学校、南港公学校、三芝公学校、以及淡水公学校就读过(李登辉 1999,316-7)。李登辉于淡水公学校毕业以后,先在私立台北国民中学(今台北市立大同高中)就读一年,然后在1938年转学至淡水中学二年级就读(李登辉 1999,317;蓝博洲 2000,118)。特别离家住宿学习独立,每天清晨起来劳动服务 、锻鍊心志,剑道是李登辉在淡水中学校最热衷的课外活动,淡水中学为五年制, 1941年,李登辉四年级的时候就跳级考上台北高等学校文科甲组,38个学生中 仅有5个台籍学生是日据时代少数得以接受高等教育的菁英,李登辉在淡水中学几乎各科成绩都是排名第一。 在李登辉考上台北高等学校的前一年,日本殖民当局所推行的「皇民化运动」开始正式推展所谓的「改姓名运动」。李登辉在该运动中更名为「岩里政男」(蓝博洲 2001,123)。他曾表示,他在22岁前(即日本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投降前)是日本人。 |
大学时代
1943年9月,李登辉毕业于台北高等学校,同年10月,他进入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农学部农业经济学系就读。三年后,他于1946年返国,转学进入台湾大学农业经济学系就读,并于1949年毕业。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发生的时候,他是台大二年级的学生。
李登辉选择农业经济系就读的理由,根据他自己的说法,一方面,他在小时后看到佃农们的辛苦,想为他们打抱不平。另一方面,他则是在思想上受到高等学校历史老师 盐见熏的影响,读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,谈中国的历史,使他深受影响。为了想把农业与马克思经济学相结合,于是选择农业经济作为他人生的研究目标(李登辉 1999,44-5)。 然而,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得正火热,校内几乎没留下什么日本学生,文科系的学生,也都几乎全被征去当兵。这个时期的李登辉,一方面为日益短缺的食物问题发愁,一边只能自己学习「农业簿记」,或研读河上肇或马克思等社会主义相关书籍(若林正丈 1998,51)。李登辉自己这样表示:「大学时期,我遍读马克思及恩格斯的着作,对马克思的主要着作《资本论》也曾深加钻研,反复读过好几遍。」(李登辉 1999,45) 1949年,李登辉从台湾大学农业经济学系毕业,并留在学校农学院当助教 ,这时他是26岁。毕业不久,他与淡水地主之女,两家是祖父辈是世交的 曾文惠相亲结婚,她毕业于当时的台北女子高等学校台北第三高女(今中山女高),为一基督徒(林衡哲 2001,447)。 |
留学美国
李登辉在基础教养阶段深受日本教育的影响,学术上则以在美国所受的高等教育为最高成就。美国文化及基督教信仰,对于其思想亦有相当程度之影响。1950年,他生下长子李宪文,两年后,他获得中美基金奖学金,首次赴美,到爱荷华州立大学(Iowa State University)研究农业经济。1953拿到硕士学位,年自美返回台湾,在台大徐庆钟老师引荐下,担任台湾省农林厅技士及经济分析股股长,同时也在台湾大学担任兼任讲师的工作 (林衡哲 2001,447)。
之后,他又陆续转到「合作金库」以及「中国农业复兴联合委员会」(简称「农复会」)就职,担任研究性质的工作。由于农复会有美国财政支援,待遇相对优渥,李登辉因此在那里一待就是12年 (林衡哲 2001,448)。 1965年,李登辉获得美国洛克菲勒农业经济协会以及康乃尔大学联合奖学金,前往康乃尔大学(Cornell University)攻读农业经济博士。1968年,李登辉取得农业经济学的博士学位。他的论文「Intersectional Capital Flows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aiwan, 1895-1960」,证明政府投资一般性支出 与灌溉等方面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,在当时那是一项重要的讯息政府对公共建设投资的价值,直到后来才被确认获美国农业经济学会全美杰出论文奖,同时也在1971年由康大出版社(Cornell University Press)出版。李登辉在1968年一提出论文以后,立刻返国,回国后被聘为台湾大学教授兼农复会技正。 |
进入政坛之重大农业政策
1981年,李登辉被任命为台湾省主席。在省主席任内,他提倡「八万农业大军」,并培养「核心农家」,同时处理二重疏洪道的纠纷。他在省主席期间「引进区域发展观念,促进农业改革及城乡的平衡发展,同时运用他的农业专业知识,推进稻田转作,改进农产品运销」(林衡哲 2001,453)。
|
重要相关农业经济专书
Lee, Teng-hui, 1968. Intersectoral Capital Flows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aiwan, 1895-1960. Ph.D. dissertation, Cornell University, USA. Lee, Teng-hui, 1971. Intersectional Capital Flows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aiwan, 1895-1960. Ithaca, N.Y.: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. 李登辉,1980,台湾农业发展的经济分析。台北:联经。 |
相关记录影片
王琼文制作,林乐群导演,2006,《李登辉》。台北:公共电视文化事业基金会。台湾时间2006年8月7、8、9日21:00~22:00首播。本片共分三集:
第一集:农业专家(1923—1990) 第二集:民主先生(1990—1996) 第三集:台独领袖(1996—迄今) 资料来源出处: 1.维基百科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7%BB%B4%E5%9F%BA%E7%99%BE%E7%A7%91 2. 王琼文制作,林乐群导演,2006,《李登辉:第一集--农业专家》。台北:公共电视文化事业基金会。 |